新闻中心

电子烟的二次风来
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在全球75亿人口中,烟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0亿。
 
 
 
这其中,中国烟民的数量以2.87亿的数字稳居全球第一,超越了其他前十名国家加起来的烟民总和。
 
 
 
同时,从消费量来看,中国烟卷消费量占据了全球总量的44%,这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。
 
 
 
而电子烟的出现,搅动了这个早已格局稳定的红海市场,而赛道宽广的市场空间里,足够孕育出下一个超级独角兽,因为就目前而言,中国电子烟的渗透率仅达到1.2%。
 
 
 
从红海市场到蓝海市场,万亿规模的增长空间,这样的行业增长与发展预期,这足够成为资本对于预期炒作的期望,这是行业发展的最初逻辑。
 
 
 
而电子烟本身不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,核心零件——雾化器的相关技术与生产,早已被中国企业所掌握攻克。
 
 
 
在中国深圳沙井地区,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,在这条流水线上,送出了全世界95%的电子烟。
 
 
 
当时有一种说法,500万元就能创建一个电子烟品牌,只需与上游厂商谈好订单,贴上自己的品牌,电子烟就能作为“电子产品”进入市场。
 
 
 
于是资本开启了电子烟行业的投资狂潮,一个接一个的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这在当时被称之为千烟大战。
 
 
 
在这些新品牌之中,我们还能看到IDG、源码资本、红杉资本中国、真格基金、山行资本等明星风投的身影。
 
 
 
好景不长,大战才刚开始,监管的政策就已经靴子落地。
 
 
 
2019年11月,全面禁止电子烟线上销售的监管文件发布,在监管红线与市场竞争的双重打击之下,数以千计的电子烟厂商倒闭。
 
 
 
而这也宣布着,第一波预期带来的电子烟炒作,就此告一段落。
 
 
 
在线上封堵之后,线下渠道就成为了电子烟竞争的主战场,电子烟作为一个新物种,需要时间去普及调教消费者。
 
 
 
而产品的普及,正是线下实体店的存在意义,在线下渠道爆发的同时,这种普及推动着需求的快速爆发,伴随着疫情之后,实体经营者“继续翻盘”的情绪爆发,整个行业再次向高点冲击。
 
 
 
线下门店的重资金投入之下,电子烟还是门挣钱的好生意吗?
 
 
 
从某龙头品牌的资料,以及美国电子烟龙头JUUL的数据可以看出,电子烟仍然是一个暴利的行业。
 
 
 
 
一套售价299的悦刻电子烟杆,出厂价仅为70元,尽管零售终端拿到了利润的大头,但该品牌商近三年的毛利率一直可以维持40%左右,而JUUL的毛利率,可以达到75%。
 
 
 
根据爱施德的分销事业部文章显示,超过90%的加盟店可在开业6个月内回收前期一次性投入成本,在营业超过4周的加盟店中,超过60%的加盟店月均净利率大于 20%。
 
 
 
与此同时,行业发展的逻辑也从第一阶段的炒作预期,切换到了第二阶段—增量竞争时代,市场份额的争夺。